2023年12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属地单位,与南京西路街道、静安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同组建成立“上海静安·南京西路街道社区规划实践基地”。
作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规划协作平台与人才培育基地,实践基地联结起居民、商户、基层管理者、社区规划师,还有高校、机构、社会组织等众多力量,在2024年度开展了近30场“规划进社区”主题活动和“社区进规划”公众参与工作,推进“一心一路”等重点亮点项目实施,荣获2024年度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秀案例“治理创新”赛道的优秀治理奖。
解码南西:1.62平方公里的烟火生活
南京西路街道因南京西路东西横贯全境而得名,辖区面积约 1.62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 2.6 万人。
南京西路街道范围及社区特征示意
这里是静安区“最老龄”的街道之一,也有着极大规模的就业人口,近 10 万的就业人口是常住人口的近三倍。
这里拥有着极其丰厚的人文底蕴,涉及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和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两大风貌区,辖区内包含12 条风貌保护道路与51 处优秀历史建筑。
这里是中央活动区的闪耀标杆,是静安南部最为重要的发展功能区。这里的多元文化、馥郁风貌、创新业态与百样生活,在不断交融中迸发出蓬勃的社区活力。
但与此同时,作为功能与社会结构均呈高度复合化特征的社区,南京西路街道面临着历史保护与当代发展、老龄化需求与年轻化生态、全球商务功能与在地生活肌理等多重张力的交织碰撞,呼唤着一个能精准把脉社区发展、系统整合多元诉求、创新探索治理路径的实践平台。
更新社区:7*4的参与式规划
南西社区规划公众参与手册
在此背景下,2023年末实践基地正式挂牌成立。市规划院领衔的社区规划师团队跨越传统规划领域,践行7个“1”共同行动,探索从规划统筹、行动指引、精细设计、项目共商、协同运营到经验推广的“全流程、全链条”模式,建构起面向更多受众群体、更具内生动力与人文关怀的社区营造路径。
南西社区实践基地行动方案
基于核心诉求,系统筛选发展要素,定制对策
来源:《南京西路街道社区规划》
全时指引更新项目与治理路径策
来源:《南京西路街道社区规划》
基于对南西社区特征和问题的分析,规划确定南西社区未来将以“丰盛、人文、活力、韧性”作为四大营造目标,依托实践基地的跨界协作,策划在福民会馆、绿房子等地开展多场“大咖学堂”“社区讲堂”系列科普讲座,向居民讲解社区规划、更新方案,倾听意见、了解所需,通过共议、共学、共绘,发掘和培育社区中设计力量。
社区规划师们在福民会馆挂牌实践基地
共议、共学、共绘的活动
说一说,社区底色。2024年3月,首期“人民城市大课堂”专题培训,3位不同领域的专家以“点单送学”的方式面向社区赋能专业力量,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社区规划与社区建设作主题演讲。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社区规划学组组长、 南京西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吴秋晴着重分享了“福民南西,圆梦生活”的社区规划方案。
社区规划师介绍“福民南西,圆梦生活”社区规划方案
依据南西社区人群活动时空特征,精细化调整公共服务配置
来源:演讲文件
与社区共生长的就业幸福圈及建议调整的就业服务设施
来源:演讲文件
聊一聊,社区潜质。4月,时逢世界地球日,实践基地邀请多位生态、景观专家,分享社区绿色韧性建设的重要性,畅想南西社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更新策略,用生动的语言、直观的案例,展示南西社区在空间资源紧张条件下,既要“无中生有”还要“妙手生花”,去增添更多更丰富的生态空间。大家在设计师和社区规划师的带领下,实地参观了绿房子生境花园,放慢脚步,真切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场景。
绿房子生境花园设计师和社区规划师带领大家参观讲解
专家分享讲座
品一品,社区魅力。7月,实践基地和UNO 织城网络联合策划,组织了一场名为“南阳路走几圈”的Citywalk 和 Mapping 工作坊。作为隐藏于南京路繁华背后的静谧街道,南阳路为南京西路的繁忙提供了一片宁静的庇护所。在品读导师带领下,来自在地社区和网络报名的30多名参与者深度体验街区变迁与发展。实践基地的规划师、街道代表、咖啡店代表分别从规划、管理、商户的不同视角,向参与者分享了身边的故事和感受。参与者们根据任务卡的角色和议题,热烈讨论行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潜力改造点位,提出了对未来更新的期望。
行走地图
行走品读、观察体验
分享与工作坊
深耕南阳:472米街区的共治实验
社区志愿者参与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
实践基地的探索不仅有面上的认知与共识,更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作为实践基地营造生活圈的标志性项目,南阳路-奉贤路及沿线六个街坊的街区整体提升实践,成为促进居民参与、推动共商设计、凝聚社区情感的关键举措,助力繁华“后街”向人文“厚街”的转型。
数一数,发现问题。在南阳路街区开展的PSPL(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中,实践基地汇聚了多方专业力量,包括能源基金会、丹麦盖尔建筑事务所、北京宇恒、碳策营城等技术团队,并组织40多位社区居民和线上征集的志愿者共同参与。通过系统观察街区公共空间现状,分析人群行为特征,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实验性解决方案,为后续更新工作提供了建设性建议。
志愿者们手绘细致的环境要素地图,记录全天不同时段的多种交通方式流量变化,观察街巷的美食魔力。这些调研数据的对比分析,呈现出繁华商圈背后的日常百态,工作日喧嚣闹腾,休息日娴静松弛。同时,也能发现很多问题和潜力,比如,工作日的南阳路承载着巨大的人行和非机动车通行量,但有限的人行空间又因为无序的非机动车停车和活跃的商业外摆而被进一步占据。研究团队提出街道弹性空间实验,通过灵活布局停车、外摆、城市家具等模块,减缓通行车速,保障慢行友好与安全。
志愿者们的调研记录
分析报告与街道空间建议
议一议,共商设计。南阳路154号建筑是街区中为数不多的自主更新项目。该建筑首层原为酒吧,沿街设有围墙,其夜间营业对周边居民休息造成较大影响。业主计划拆除围墙,改造建筑前区,并引入更符合周边居民需求的商业业态。然而,由于地下车库的存在,建筑首层与南阳路人行道存在2.1米高差,使得建筑前区改造面临多重挑战:需在有限空间内同时满足店铺进出、高差处理、景观美化及社区共享等功能需求。在此过程中,社区规划师充分发挥了统筹协调、技术指导和缝合各方诉求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从街区发展优化层面,建议项目设计可利用台阶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设置更多灵活的座椅,既吸引客流,又为居民、游客提供休憩场所。同时,建议在建筑7楼挖掘空间设置社区食堂等服务功能,并强化1楼和7楼的垂直交通联系。另一方面从管理协调优化层面,组织多次方案评审会和居民意见征询会,邀请区级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方案评审,明确各方管理职责,向居民介绍更新方案的合规性和开放性,获得居民的广泛支持,实现了设计、管理、协调的同步推进。
改造前照片
改造后照片
这个很小的项目,是社区工作的一个缩影。它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街道、居委、社区规划师、业主、项目设计师、居民、就业人群等多元主体的参与。而在这其中,社区规划师需要深入了解各方诉求,平衡多方利益,找到方案设计和工作组织上的解决之道。
协商推进过程
玩一玩,美好回忆。除了硬件上的更新迭代,街区发展离不开更多情感的链接。咖啡文化是南阳路的特色之一,也是每天活跃在这片街区的白领们的精神食粮。短短472米的南阳路分布了十多家自主品牌的咖啡馆,第一家MANNER就诞生在南阳路沿线一间不足2平方米的居民楼底层。
南阳路漫步地图之咖啡香浓主题
资料: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市规划院邀请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围绕南西社区的饮食文化与记忆故事,开展了十多场调研和活动。线上线下联动的话题持续发酵,既引发了人们对饮食文化如何塑造城市空间独特形象的深入探讨,也为公众提供了情感共鸣与生活体验的交流平台。蓝京烘焙咖啡店成为大学生们开展活动的实验地,通过“咖啡渣沙画创意工作坊”“去班味”文化IP许愿等活动,白领和居民们在享用咖啡的碎片时间里,不仅体验了创意绘画、学习了咖啡渣再利用方法、收获了减压祝福,更萌发了增进社区交流的美好愿望。
活动海报
活动现场
过去一年半的时光里,在实践基地的每一次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而具体的人,缤纷多样的需求和共同的期待。治理笔记的每一页都记录着专业与现实的碰撞,每一次落笔都是多方诉求的妥协与共赢。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更包容、更公平、更美好的社区图景。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以专业为笔、以民心为墨,在南京西路街道共同书写\"人民城市\"的静安答卷。
同济大学师生在福民会馆畅想社区时空优化方案
南京西路街道社区规划实践基地
项目位置: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
项目面积:1.62 平方公里
(来源:市规划院)
爱配资-爱配资官网-南京股票配资-正规配资平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