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痛经、盆腔痛,但你知道吗?子宫内膜组织还可能“跑”到尿路,在膀胱或输尿管“安营扎寨”,引发一系列麻烦。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容易被忽视的“尿路子宫内膜异位症”。
1
什么是尿路子宫内膜异位症?
先从基础说起: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应该乖乖待在子宫里,每月随激素变化脱落出血,形成月经。但如果子宫内膜组织“不听话”,跑到子宫以外的地方生长,就叫子宫内膜异位症。
这些“跑错地方”的子宫内膜,最常出现在盆腔,但也可能“扩散”到尿路——膀胱、输尿管是最容易被累及的部位,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尿路子宫内膜异位症”。它们虽然离开了子宫,但依然会随激素变化“周期性活动”,导致所在部位出现炎症、出血甚至结构损伤。
展开剩余79%2
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目前,医生们还没完全搞清楚尿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但有几个主流猜想:
经血逆流:月经时,部分经血顺着输卵管倒流回盆腔,里面的子宫内膜细胞可能“种植”在尿路;
“种子迁移”:子宫内膜细胞通过淋巴或血液“跑”到尿路;
盆腔“小口袋”的庇护:盆腔的某些解剖结构像“口袋”一样,能保护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不被清除,比如乙状结肠附近的空间,可能让左侧输尿管更易受累。
3
膀胱和输尿管“中招”后,
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
1. 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尿频、尿痛是常见信号
膀胱是尿路最容易被累及的部位(约占85%-90%)。异位的子宫内膜会浸润膀胱肌肉,引发这些症状:
尿痛或膀胱区疼痛:尤其在经期可能加重;
尿频、尿急:总想去厕所,每次尿量可能不多;
血尿:少数人会出现尿液带血,且可能和月经周期相关;
偶尔也会无症状,在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
2.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沉默的“肾脏威胁”
输尿管受累较少(约占10%),但更隐蔽、风险更高:
约一半人无症状:但可能悄悄导致输尿管狭窄、尿液排出受阻,引发“肾积水”(肾脏内尿液积聚),长期可能损伤肾功能;
有症状者可能出现腰部绞痛(像结石痛)、血尿,或伴随痛经、深部性交痛。
4
怀疑“中招”了,
该做哪些检查?
如果有上述症状,尤其是本身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人,建议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安排这些检查:
超声:初步排查膀胱是否有结节、输尿管是否扩张、肾脏是否积水,方便又无创;
CT/MRI:更清晰地显示病灶位置和范围,帮助制定治疗计划;
膀胱镜/输尿管镜:直接观察膀胱或输尿管内的病灶,还能取一小块组织做病理检查(确诊的“金标准”);
肾功能检查:评估输尿管受累是否影响了肾脏功能。
5
确诊后,该怎么治?
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症状、保护器官功能(尤其是肾脏),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方案:
1. 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先“吃药”,无效再“开刀”
药物治疗:首选调节激素的药物(如复方避孕药、孕激素),通过抑制子宫内膜生长缓解症状,适合症状较轻或不愿手术的人;
手术治疗:如果药物无效、症状严重或出现肾积水,需要手术切除病灶(多采用腹腔镜,创伤小),必要时可能需部分切除膀胱并缝合。
2.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是主要手段
由于输尿管的异位病灶常伴随纤维化(组织变硬),药物很难解决梗阻问题,所以手术是首选:
轻度狭窄:分离粘连的组织,解除输尿管压迫;
严重狭窄:切除狭窄段,将输尿管重新吻合或连接到膀胱,避免肾脏受损;
若暂时无法手术,需用输尿管支架暂时缓解梗阻,同时用药物抑制病灶生长。
6
这些特殊情况要注意!
医源性因素:剖宫产、子宫肌瘤手术等可能让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膀胱,形成医源性异位症,术后若出现尿路症状需警惕;
孕期:孕期不建议手术(出血风险高),若有症状可先观察,产后再处理;
定期复查:即使无症状,深度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也建议定期检查尿路,避免漏诊输尿管病变。
7
早发现、早处理是关键
尿路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不算常见,但可能悄悄损伤膀胱和肾脏功能。如果你有痛经、盆腔痛,同时伴随尿痛、腰痛、血尿等症状,别忽视——及时到妇科或泌尿外科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更好地保护尿路健康!
发布于:浙江省爱配资-爱配资官网-南京股票配资-正规配资平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