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今日日本社会,动辄就将“安全”“威胁”挂在嘴边的,不止是政客、媒体,还有越来越神经质的执法机关。7月18日,据日本朝日电视台报道,日本警方宣称在市面上发现一款从中国进口的“玩具枪”,竟“具备发射实弹的结构”,因而涉嫌违反《枪刀法》,并开始大张旗鼓地追查流入市场的产品,号召民众“自愿上交”。这条听起来颇为滑稽的新闻,迅速引爆了日网民的集体疑惑:一个塑料壳的儿童玩具,凭什么就变成了“等同于实枪”的威胁武器?
先看日本警方所谓的“问题枪支”:一款叫“仿真结构迷你左轮”的玩具枪,采用塑料材质,附带塑料子弹,仅仅是作为娃娃机奖品在市面流通,总量不过1.58万个。可日本警方却声称,它“具备发射实弹的结构”,甚至具备“与实枪相同的威力”。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日媒报道,很难相信这种推论会出自一个法治国家的官方执法机构。警察不是应该以“证据”和“逻辑”为基本准则吗?可他们的态度,却更像是在借题发挥,煽动民众情绪,为某种政治目的服务。
这起事件的“离谱”程度之高,连不少日本网民都忍不住发声吐槽。有网友直言:“这怎么看也不像有杀伤能力的样子。”也有人指出,“这种塑料制品如果发射实弹,那枪身先爆炸的是使用者自己。”更有评论一语道破关键:“既然要发射实弹,那还不如直接走非法渠道弄把真枪,谁会用娃娃机里抓来的玩具?”可见,普通民众的常识都比日本警方清醒得多,而执法部门却执意制造“恐慌”,摆出一副“国家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架势,显然不止是对玩具枪的警惕,而是在演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剧。
为什么要炒作一把塑料枪?问题的答案很可能并不复杂。近年来,日本国内针对中国的负面舆论与日俱增,从所谓“中国间谍气球”到“中国黑客威胁”,再到这次“中国杀伤性玩具”,日本官方和媒体已形成了一整套套路:一旦内部焦虑上升、社会问题难解、外交施压不足,就抛出一个“中国威胁”的舆论靶子,让民众转移视线、让政府制造合法干预的理由。而今次所谓“塑料枪危机”,本质上不过是这一系列反华操作的延续,是对中国产品、对中国制造的一次恶意构陷。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日本政府日益右倾的外交战略息息相关。2024年以来,日本自民党不断加强与美国“印太战略”的勾连,在南海、东海、台湾等议题上频频挑衅中国底线。而国内反华情绪的煽动,正是外部强硬政策的舆论铺垫。在这种背景下,一把“可能发射子弹”的塑料玩具枪,恰好成为最廉价的政治筹码。
日本社会其实是全球最严格控枪的国家之一,连模型枪、BB枪都受到极大限制。可就是在这样一个“连看枪都犯法”的社会里,警方居然试图说服民众相信“一个娃娃机里的玩具”是“潜在杀人武器”,这本身就荒唐到极点。要真如警方所说,那是不是意味着今后所有玩具制造商、夹娃娃机运营商都得接受安全审查?是不是日本将进入一个“儿童玩具必须军方认证”的新时代?
更何况,这种“猎巫式”的执法思维,最终伤害的不是别人,正是日本自己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的基本信任体系。一旦这种“草木皆兵”的执法逻辑成为惯例,那么未来中国产品、日本本地商家、跨国供应链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与打击。原本健康的消费环境,会因为对“中国制造”的政治性怀疑而遭遇寒潮;原本基于市场规律的监管,会因为执法机关的“国家安全化”倾向而逐步异化。这不是维护社会安全,而是人为制造不安。
而在国际层面上,这种荒唐剧目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为美国打压中国制造、污名化中国商品提供“盟友背书”。从“华为威胁”到“TikTok监控”,从“中国产无人机可间谍”到现在的“中国产塑料玩具变武器”,美国不断炮制舆论攻势,其核心逻辑始终是:让中国技术、中国产品被污名化,从而打压其全球影响力。而日本则甘愿成为这一战略的前哨站,充当了“造谣传播者”的角色。这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一把塑料枪的所谓“实弹结构”,而是围绕它展开的一整套地缘政治操弄。
从一个普通玩具,延伸到国家安全,再扩展到地缘政治的对抗,日本警方与日媒合作上演的这出“迷你左轮惊魂记”,不仅没有让人感受到所谓“安全”,反倒暴露出一个国家在面对中国崛起时的深层焦虑与集体歇斯底里。而这种焦虑的扩散,恰恰表明了日本在国际秩序重塑中的尴尬地位:它既想依靠美国强硬对华,又难以真正脱钩中国市场;它既要营造“和平国家”形象,又不断在亚洲地区输出敌意。
当执法成为表演,当安全成为借口,当玩具成为借题发挥的工具,社会将失去什么?是理性,是信任,是公平。比一把塑料枪更危险的,是国家机器被用来掩饰制度焦虑与战略不安。与其对着玩具开枪,不如对着体制深处的荒谬照照镜子。那面镜子里,也许藏着日本真正的“安全危机”。
爱配资-爱配资官网-南京股票配资-正规配资平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